我的菸葉種植(一) 先來淺談台灣的菸葉故事

每當抽著雪茄、查著使用的菸葉資料,不免想到台灣高雄的緯度與古巴哈瓦那相當,同樣是海島,左方也有大陸,也有颱風威脅,除了土壤組成、火山的因素之外,論氣候也是適合種植雪茄菸業的地方,但現今菸葉幾乎不曾出現在我們眼前(特別對筆者這台北俗來說更是),這是為何故呢?

其實台灣最早在16世紀便已出現菸草,由當時停靠台灣稍作休息的西班牙船員傳入,相關文獻曾有記載,台灣與當時菲律賓原住民相似,都是以捲成雪茄的方式吸食,今通稱這類先傳入的煙草為"番菸草",筆者推測實則為古巴種或蘇門答臘種菸草。接著明末清初時由漢人引入菸草種植,後稱為"平地種",但都並非大規模種植。時間來到1905年日治時代,開始有系統地種開始大幅種植、列入專賣,中彰、嘉義、屏東、宜蘭、花蓮一帶都曾經種植著菸草,稱為五大菸區,至民國後接手由國民政府與菸農契作,便是我們公賣局香菸菸草來源,公賣局也曾經推出由我們菸草種植的"紳士牌雪茄",2019松菸80年紀念時,還找來當時捲雪茄的女師傅現場捲一段呢,所以原來台灣是有種菸;是有雪茄的...(根據文件所載日治時代台灣已有產多種雪茄品牌)。

菸草由於契作的關係,不會出現市場上,加上鮮少資料與報導,儼然就是"神秘農作物",只是菸田已然遙遠,相關產業沒有發展與傳承下去!想到這不免感到惋惜.... 而我也隨著緩緩吐出的煙霧,心神也飄向了過往。

原來我們也曾有鬱鬱蔥蔥的菸田...

美濃菸田 圖片出處:網路 

2017年3月台灣菸酒公司與菸農全面終止契作,末代菸田採收後,台灣菸葉產業走入歷史。(圖片來源:自由時報-走過百年專賣制度 台灣「綠色黃金」菸草功成身退)



公賣局紳士牌雪茄,不知道有沒有前輩抽過的呢
圖片出處 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11473.html

松菸80活動找來當年捲工捲制雪茄,看設備跟中南美很不一樣
圖片出處:https://taronews.tw/2019/07/03/390984/

但我們的菸葉去哪了呢?

由於菸草種植、烤菸是大量人力密集的作業,在人力成本、自由貿易、時代變遷、城鄉人口、禁菸意識抬頭等各種因素影響之下,種植面積不停縮減,公賣局決定2001年將是最後一年收購菸葉原料,至此百年專賣制度宣告結束,種植面積僅剩2196公頃,最終財政部在2017年全面與菸農停止契作,至此隨風搖曳如綠波的菸田成為歷史,只剩少量種植使用。(其實部落還是有在種植菸草for捲菸或菸斗,不過大多自用為主,例如大鳥部落,筆者也有機會抽到某位頭目親手種植的菸草,別有風味風情。)

筆者覺得,在"國有化"的架構下,以行政力量嚴格禁止產業自由發展同時,卻沒有為這個歷經幾代人努力克服本島環境、進行諸多研究,使本島菸業蓬勃發展,被稱為"綠色黃金"的產業留下品牌、文化與傳承,是相當可惜的地方。也許有人會想,本島經營方式不像中南美那樣以家族的方式經營菸田、雪茄工廠,經驗、文化與精神得以累積下來,但這難道就是國有化的鍋嗎?同樣對比離我們最近的中國大陸,菸葉也是國有化,今天透過持續研究與精進種植與發酵技術、並且融合自身文化,大陸製雪茄逐漸在國際市場上開始有能見度,只有透過結合自身文化底蘊與品牌養成,才能走自己的路,不要只能落入成本競爭,成為夕陽產業而消失。只是相關的資訊,卻鮮少出現在我們的報導之中,對曾經貢獻15%歲收的產業,只能看著走向遺忘與寂寞。

註:本島菸葉產業是以製作香菸為主,香菸以高度工業、商業化為考量,和需要長時間陳年發酵、陳放醇化、完全仰賴手工製作的雪茄,本質上有著很大的差異,關於這點有機會會再寫另一篇分享。

大陸精品雪茄逐漸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

曾偶然看到有不認識的網友說台灣不可能像古巴那樣種植菸草、製作雪茄。然而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各位茄友都明白,世界上不是只有古巴雪茄,中美、南美如多明尼加、尼加拉瓜、厄瓜多、墨西哥、巴西都有種植菸葉,也有工廠生產雪茄,美國康乃狄克河谷地還生產聞名的康乃狄克陰遮葉。而近一點的亞洲如中國、印尼、菲律賓也都有種植,不少茄友喜愛的外包葉-蘇門答臘菸葉,就是來自於印尼蘇門答臘。而非洲的喀麥隆也生產著用來製作茄衣的cameron wrapper...等,不同風土展現的不同風味,不論是puro(使用單一國家菸葉)或是多國聯軍 (各國特色菸葉調配),透過搭配產生了如此有樂趣、豐富的滋味,因此台灣當然可以繼續種植與發展、也可以有自己的雪茄,而不是消失在大家眼前、沉沒在菸農們的回憶中。

那麼現今台灣一般民眾能否自行種植菸草呢?答案是:可以,你可以在院子裡、頂樓、自家的陽台或是自己有一塊農地的,都能種植,下一篇就來聊聊我的種植經驗。


台灣菸草種植大事紀:

1575年-菸草由呂宋、福建傳入。

17世紀-由荷蘭、西班牙水手傳入,現為高山種菸草(番菸草),常見於部落,可能是中美洲品種或蘇門答臘種菸葉。

1887年-清光緒年間台灣巡撫劉銘傳,就在台北設立「釐金總局」,規定台灣各港口進口原料菸葉或煙品都需抽釐(徵稅)。

1905年-日治時代,台灣跟進日本實施專賣制度

1913年-日治時代,政府在美濃南隆農場種下第一批試種菸葉,開啟台灣菸草事業的歷史新頁。

1969年-全台種菸面積近1萬2000公頃,耕戶9200多戶,菸農至少有2萬人,菸農組織「台灣省菸葉菸草耕種事業改進社」。

1980年-受國際菸草貿易自由化衝擊,公賣局決定減少菸田面積。

1987年-台灣開放菸酒進口,國產菸市占率一路下滑。

1997年-「菸害防制法」上路,禁菸場所逐漸擴大,台產菸業產業一厥不振。

2001年-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公賣局辦理最後1年原料菸葉收購,全台種菸總面積剩2196公頃,台灣百年專賣制度正式結束。

2017年3月-台灣菸酒公司與菸農全面終止契作,末代菸田採收後,台灣菸葉產業終於走入歷史。


推薦閱讀-菸農第4代紀錄菸草業 全國網博賽國中組奪冠

>>看看高中生用心做的調查吧 由此去 


延伸閱讀- 許震唐/二忘菸水──濁水溪畔消失的農業(上)

延伸閱讀-  松菸八十:再現台灣製菸產業風華

延伸閱讀-導言/菸葉點燃的台灣史

延伸閱讀-沒了菸田還有菸農文化再造


後記:端午連假去了一趟屏菸1936文化基地遊玩,對於修復菸廠建築以及保持大部分機器還得以運轉是相當值得讚賞的,但可惜對產業歷史及植物的介紹還是不夠深度,相關物品和照片很少,甚至沒有種些菸草或放真實的標本,產區介紹之類的等等,也可以放放他國的產業和現今發展,讓大家對這在台灣消失的產業有著更多認識。而文創商品的部分也很無力,只有幾項跟菸廠有關,我去了屏菸買101大樓小物何必呢,在禁菸的大環境下,還不少禁止吸菸的標語貼紙(笑),那個在文具店買就有了,吸菸者或是雪茄客可也是都有繳稅的啊!筆者對文創沒有意見,台北松菸也是作為文創基地,但筆者由衷希望建立在台灣最大產地的屏菸,除了保持著大型機具設備這個很棒的方向之外,有著更多、更貼近的角度來做規劃。


留言